隨著不斷的發展,國際交流越來越多了,然而國際交流中需要翻譯,英文與漢語之間不同,英漢翻譯中存在以下語境差異?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想的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倘若我們并不了解一國的風土人情以及習俗,對于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庇幕祟悓W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的一書中首次提到文化作為一個概念,并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闭Z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方化現象。
1、生存環境的差異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的含有水和船的詞語,而在漢語中卻沒有完全相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習俗差異
英漢之間的風俗差異是非常大的,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成語中只要是與狗相關的詞語都含有貶義:“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些年來養龐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反之在西方的英文國家里,狗則是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了。英語中有關狗的習慣用語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之意。在英語的用詞習慣中,常用狗來比喻人的行為。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反之,中國人十分喜愛貓,喜歡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很多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涌現地出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
4、歷史典故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部分歷史的典故而來的詞義,這些詞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二、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于一些翻譯的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各自的主張。從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主張是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不斷完善的,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結晶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忠實反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應指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 。
隨著不斷的發展,國際交流越來越多了,然而國際交流中需要翻譯,英文與漢語之間不同,英漢翻譯中存在以下語境差異?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想的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倘若我們并不了解一國的風土人情以及習俗,對于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庇幕祟悓W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的一書中首次提到文化作為一個概念,并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闭Z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方化現象。
1、生存環境的差異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的含有水和船的詞語,而在漢語中卻沒有完全相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習俗差異
英漢之間的風俗差異是非常大的,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成語中只要是與狗相關的詞語都含有貶義:“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些年來養龐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反之在西方的英文國家里,狗則是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了。英語中有關狗的習慣用語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之意。在英語的用詞習慣中,常用狗來比喻人的行為。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反之,中國人十分喜愛貓,喜歡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很多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涌現地出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
4、歷史典故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部分歷史的典故而來的詞義,這些詞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二、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于一些翻譯的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各自的主張。從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主張是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不斷完善的,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結晶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忠實反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應指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 。